手机股票配资app提供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放眼我国经济版图,超6000万户中小企业遍布千行百业,贡献了我国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小微企业更是不计其数。然而,滋养这片“毛细血管网络”并非易事,五花八门的痛点、千差万别的行业,让普惠金融服务常常陷入“想帮却难帮到点上”的困境。
日前,南方都市报社、湾财社携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共同启动“中国普惠金融行”专题系列报道,呈现鲜活生动的普惠金融服务案例、模式,探索数字时代普惠金融创新路径,栏目本期采访华夏银行。
作为总部位于北京、辐射全国的股份制银行,华夏银行的做法“接地气”。既带着团队扎进市场一线,把科技企业的专利价值、农户的种植周期、商户的交易流水摸得门儿清,又针对不同群体的痛点“量身定制”方案。这种“笨功夫”和“实在心”将金融活水化成涓涓细流,让金融服务真正贴着产业走、跟着需求变。
小微企业的“成长烦恼”:轻资产成融资“拦路虎”
在当下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的浪潮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已然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6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博会”)在广州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在开幕式上介绍,2024年末,中小企业数量超6000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达81万亿元。
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7%,平均授权发明专利22项,高于同规模企业。
然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创新沃土”,科技型小微企业却普遍因“轻资产、缺抵押”面临融资困境,银行传统风控难以量化其技术价值。在传统信贷体系中,金融机构出于风险管控考量,高度依赖抵押物。而这类小微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占比通常不足30%,大量资产集中于知识产权、技术团队、研发数据等无形资产。
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7.18万家,获贷率为49.6%,比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7.1个百分点。
从财务数据角度看,部分小微企业发展阶段特性显著,在研发投入期,企业营收增长缓慢甚至可能出现亏损,财务报表呈现出“高投入、低盈利”的特征,财务制度相较于成熟企业也不够规范。
“跑了那么多银行,问的第一句话总是‘有抵押物吗?’我们这种轻资产企业很难满足。”一位企业主的无奈道出了行业的普遍心声。融资难,尤其因轻资产在融资路上屡屡碰壁,成为不少小微企业的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拦路虎”。
创新破局:让专利变“活资本”
在云南文山的褐煤矿区,一家专注于褐煤提质技术研发的能源公司曾陷入两难,手里握着3项发明专利和29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的“多次分选式高效水泥立磨”技术能让低阶褐煤的利用率大幅提升,可是却因研发及生产资金短缺陷入困境。企业负责人跑遍当地银行,得到的回复大多相似:“没有厂房、土地做抵押,这笔贷款批不了”。
华夏银行昆明分行了解到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专利价值后,分行团队没有纠结于传统抵押物,而是盯上了公司的两项核心专利。该分行创新推出“科知贷”,以专利作为纯质押物,提供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将知识产权转化为融资信用,精准解决这类小微企业“轻资产、融资难”问题。
据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企业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标的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等融资,并按期还本付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往往离不开资产抵押担保,而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缺担保、抵押物少的现状,往往难以获得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产品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在登记、评估、处置、补偿等关键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针对‘评估难’问题,《工作方案》提出,鼓励商业银行对于单笔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内部评估或者银企协商形式确定价值;鼓励政府部门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面提供数据、模型和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用知识产权整体评价替代价值评估。针对‘处置难’问题,《工作方案》提出,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推进专业化处置平台建设,鼓励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等设置知识产权质物处置专门板块;探索采取企业预缴质押期间专利年费等方式,避免专利权因未缴纳专利费而失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那么,知识产权的“价值”该如何评估?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应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数据库,为交易双方提供参考数据,进而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平台),推动知识产品可交易、可处置。同时,加快培育知识产权第三方评估机构,培养知识产权评估人才,提高知识产权识别和评估的专业性、公信力。推动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
跳出报表看经营:俯身一线解“千企千面”难题
然而,“轻资产”并非小微企业融资路上的唯一难题,财务信息不全、报表不规范,同样是许多小微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支持的“硬伤”。
在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数百户商户每天凌晨便开始忙碌,从全国各地运来的生鲜果蔬在这里集散,再流向重庆的大小菜市场。但这些守着摊位的个体工商户,大多没有正规的财务报表,经营流水分散在微信、支付宝和现金交易中,想周转资金时,往往因“说不清家底”被银行拒之门外。
华夏银行重庆分行的客户经理没有盯着“账本”不放,而是带着团队扎进市场逐户走访,全面掌握客户用款需求及资金周转特点,为农贸市场客户“量身定做”专项服务方案。
目前,已有3户商户获得400万元授信,按照规划,年内这里的贷款投放将超1000万元,让更多“烟火气”里的小微商户有了金融后盾。
这种“跳出报表看经营”的思路,正是华夏银行破解普惠金融难点的缩影。在此基础上,华夏银行进一步紧扣“科技金融+普惠”“绿色金融+普惠”协同发展战略,用特色产品精准破解细分领域的融资壁垒。
如,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轻资产、重创新”的特点,研发“龙创贷”,将知识产权质押、研发投入数据等纳入授信依据,为企业从孵化到成长的全周期提供资金支持,让专利、技术等“无形财富”转化为融资信用。
此外,结合农产品种植周期、生态养殖标准等特色参数,为农户、农村合作社提供适配的融资服务。如华夏银行南京分行的“龙蒜贷”,就根据大蒜种植、收购、储存的周期设计还款计划,华夏银行昆明分行的“花卉贷”则对接鲜花产销链条的资金需求,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农业产业升级。
从重庆农贸城的“量身定制”,到科技小微企业的“知产变资产”,再到田间地头的“产业适配”,华夏银行通过“标准化产品+特色化方案”的组合拳,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以“接地气”的走访摸清真实需求,让普惠金融既接得住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也容得下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烟火,在破解“数据不规范、需求难匹配”的难题中,构建起覆盖更广、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网络。
统筹:任先博
执行统筹:刘兰兰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青
设计:张博
天创网配资-天创网配资官网-期货配资门户-股票配资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网上配资公司“教父”声称游资将接手布局
- 下一篇:没有了